独家!深圳杀出未来独角兽:融资1.5亿,全国第一
作者丨惜文
对话丨邹蔚 吴欣晓
最近,深圳杀出一只未来独角兽:硬之城,年初完成1.5亿元融资。
硬之城成立于2016年,业务之一是:元器件一站式服务平台。
通俗地说,它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:帮你设计,给你供货,全程参与生产。在国产芯片代理上,硬之城的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一。
硬之城的增长,离不开全球电子产业的双重机遇。
一边是ChatGPT等大模型催生“智能终端革命”,99%的硬件亟待植入AI能力;另一边,中国芯片从“备胎”逆袭为欧美客户主动采购的选择,三年内或主导非尖端市场。
在这双重机遇下,科技企业的增长会在哪?铅笔道近期访谈硬之城创始人李六七,揭示智能硬件产业正在发生的范式转移与商业机会。
- 01 -
重大机遇:硬件AI化
铅笔道:硬之城是怎样服务客户的?比如,怎样帮他完成供寻找供应链,对接产能。
李六七:我们的业务逻辑其实很简单,就三件事:
第一,设计选型方案——比如告诉你“选这个芯片更合适”;
第二,供应链服务——你确定方案后,我直接供货,并帮你优化整个BOM成本;
第三,制造方案——最后全程参与生产。
说白了就是:帮你设计、给你供货、参与生产,一条龙服务。你今天也许给我做了几千块钱、几万块钱的生意,但我笃定你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会给我几百万、几千万的生意,所以我愿意在这个时候给你投入。
铅笔道:年初公司获得了一轮新融资?
李六七:对,这一轮融资融了1.5 亿。我在春节以后明显地感觉到,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:硬件 AI 化和 AI 硬件化。这是代表了未来一个时代的机会。
铅笔道: 能不能展开讲讲AI 硬件化和硬件 AI 化?
李六七:首先,未来的硬件,它不是简单的智能化,应该是硬件AI化,现在市面上99.9%的产品是没有 AI 能力的,未来 99%的硬件会具备 AI 的能力,这个过程叫硬件 AI 化。
另外一个判断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Deepseek、Kimi、豆包等等这些,它是AI软件。它很明显需要做两件事情:第一它要需要硬件作为入口;第二它需要通过硬件来变现。它要变现这个过程,我们把它叫做 AI 硬件化。
春节后我们就开始搞硬件AI化的探索和实践了。所谓硬件AI化,就是让硬件本身具备AI能力。第一个落地场景肯定是交互——自从大语言模型出现后,人机交互体验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,交互内容更丰富、更有深度了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这种自然语言交互能力直接做到硬件里。
那AI硬件化难在哪?普通硬件公司根本玩不转AI,就算有大模型也不会用。我们专门组建了团队,重点攻克两个问题:一是怎么把大语言模型应用到硬件场景,二是怎么把软件真正“塞”进硬件。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个载体,把控流量入口和未来的付费通道。
- 02 -
重大趋势:中国芯片全球化
铅笔道: 除此之外,你还发现了哪些时代机遇?
李六七:关于芯片国产化这个事,我得好好说道说道。中国芯片这十几年经历了三个关键转折点,现在可以说是彻底翻身了。
第一个阶段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前,那时候国产芯片是真不受待见啊。特别是中高端客户,一听国产芯片就摇头,觉得质量不行、性能不稳,宁愿多花钱买进口的。
第二个阶段是特朗普上台搞贸易战那会儿,情况开始变了。客户是被逼着用国产芯片——不用不行啊,进口芯片要么买不到,要么价格翻几倍。那时候我们算是"被动替代"。
现在到了第三个阶段,这个变化可就大了!欧美客户主动找上门要中国芯片,为什么?我分析有三个原因:
1)欧美本土成本涨得太离谱;
2)他们对美国芯片的信任度下降;
3)国产芯片的质量确实上来了。
所以我们现在内部都不叫“国产替代”了,改叫“中国芯片全球化”。这个转变可不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,是实打实的市场地位提升。
铅笔道:是不是主要还是和价格优势有关?
李六七:不是。以前我们叫“国产替代”,说白了就是当备胎——人家主供应商断供了,才轮到我们上场,对吧?就像个小三似的,正房不在才能露个脸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,“国产芯片全球化”意味着我们成了主角!在品质、价格、交付这些硬指标上全面领先。当然我说的不是那些最高精尖的芯片(那些还得再追追),但越来越多的品类我们已经实现反超。
这个转变就像当年家电行业的故事:最早国内电视都是松下、索尼的天下,后来国产电视不仅把外资品牌挤出中国市场,现在全球卖的电视基本都是中国造了。芯片行业正在经历同样的蜕变。
铅笔道:等于说整个芯片产业天平转到中国这边了。
李六七:是的,中国芯片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显现了。完全转变过程大概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。等到五年之后,除了那些最高精尖的芯片领域,其他大部分市场都会是中国芯片的天下。
至于中国芯片产业还需要补哪些短板,这个就是另一个话题,就不展开聊了,已经涉及到先进制造领域。
- 03 -
战略转型的背后
铅笔道:硬之城所在赛道的过去10年,比如全球硬件产业,几个比较显着的变化是什么?
李六七:传统制造业变化不大,做法很直接——中国人工贵了就搬东南亚,东南亚不行再搬回来。这么搬来搬去,本质上没啥大变化。当然大厂是另一回事,比如小米搞智能制造,他们也在追求数字化、智能化,但那是大公司服务大客户的逻辑,跟我们完全不一样。说实话,我们这种模式的难度其实更大,变化更大。
我们做制造有几个基本原则:
第一是“三化”——标准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。第二是强调全链条,不是单个环节,而是从设计到供应链再到制造的全流程标准化和智能化。说实话,这么做的公司投入非常大,我们融了这么多钱,大部分都砸在这里面。
现在能做全链条的公司没几家,像家电龙头在做,新能源头部也在做。
铅笔道:硬之城的供应链和智能制造,营收的分布大概是怎么样?
李六七:今年应该是供应链和制造是一半,之前还是供应链是多一点。
铅笔道:硬之城作为电子元器件平台,为何要深度参与AI产业变革?
李六七:大家对硬之城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七八年前。实际上,我们已经完成了战略规划三步走中的前两步。
第一步是元器件供应链。我们2016年上线平台,2021年开始重点布局智能制造,同年建立了自己的工厂。现在已经实现了柔性供应链与数字化智能制造的打通,正在推进第二步——将数字化智能制造规模化。至于第三步,暂时不便透露,主要涉及数据、算法和软件能力。但通过前两步,我们已经从单纯的元器件平台,升级为"柔性供应链+柔性制造"的综合服务商。
为什么要做这么深?因为我们离客户需求和场景最近。我们一直在思考:如何做出最好的芯片设计?如何构建最优供应链?如何高效生产?
我们原本就具备硬件能力和一定软件基础,只是缺少AI能力。现在我们把这块补上后,就能帮助客户加速硬件AI化转型。
铅笔道: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走出舒适区?
李六七:我们喜欢服务有成长潜力的公司。具体的战略战术问题基本上是围绕着客户的需求痛点来去延展的。我们的定位是新硬件,什么叫新硬件呢?是那些中小型的新行业、新技术代表等。
在中早期的时候,大家不知道大疆和苹果,但实际上在全球是有大量的不知名的小大疆和小苹果存在,这一类型的公司有几个特征,很强的创新能力,很强的市场竞争力,它有高成长性。我就愿意服务这样的公司,因为它能够占有未来的市场,它有高成长性,我有对应的收益。
铅笔道:能不能分享一下几个具体的案例?怎么去发现这些早期非常有潜力,代表未来科技趋势的公司?
李六七:我举几个例子,一个是云鲸智能,是家庭机器比较知名的品牌。16 年创业,那时候只有十几个人, 当时没有人给他服务。但是 17 年我们就有专门的团队服务于云鲸,一直陪伴到今天。我们现在服务了 2000 家类似的新经济公司,只不过云鲸发展得比较快,通过五年之间变成了过百亿估值的公司。
铅笔道:硬之城很早就服务海外用户。现在海外用户的情况怎么样?
李六七:出海的竞品里,我们做得最好。去年我们海外收入已经占比了38%,今年应该在 42% 到 45% 之间。
我们目前评估,手上覆盖的新硬件客户大概在 30% ,预计未来三年我们可以覆盖到全球70%的新硬件客户,欧美我们可能能覆盖90%——原因是我们这几年在欧洲布局非常深,去年覆盖在 25% 至30%,但今年有可能干到 75% 左右。另外,我们今年开始已经布局美国。
铅笔道:中国企业出海需求很大,硬之城可否分享下自己的经验?
李六七:我们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工作。什么叫本土化?就是用当地人打当地市场。欧洲市场有个特点,他们特别认自己的圈子。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:把运营、渠道这些关键环节都交给本土团队,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文化去做服务。这套打法,未来会让我们和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。
铅笔道:本土化是不是挺难?
李六七:确实很难。首先,团队必须要有懂行的人——至少一个合伙人,最好两三个,对海外本土文化和市场要有深刻理解。我们负责海外市场的两位合伙人,都有将近20年的实战经验。他们在海外扎根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渠道资源,运营方式完全本地化。
所以第一关就是团队——你得找到真正懂行的人,这本身就很难,对吧?第二关是文化差异,这个更难。不是说做了20年生意就自然懂当地文化,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。要真正建立这种文化理解,需要下大功夫。第三关相对好点,就是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。最后是供应链,考验综合的专业能力。
- 04 -
创业必定经历周期震荡
铅笔道:2016年创业到现在,你经历的最大的1-2次波折是啥?
李六七:2023年是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。那一年芯片行情就像坐过山车——从极端高峰跌到极端低谷。2021年芯片供需严重失衡,价格乱得离谱,10块钱的芯片能炒到100块。表面看公司业绩一片繁荣,其实是虚假增长,背后是整个市场的严重扭曲。
这个行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——从2021年芯片荒的极端高峰,直接跌到2023年需求冰点的极端低谷。这种几十年一遇的剧烈波动,让很多公司都措手不及。
我算是经历过几次周期的人,2008年、2015年都熬过来了。但很多年轻同事是第一次碰到,他们原本以为生意就该一直这么好做。等到行情急转直下时,整个团队都很难适应。再加上当时资本市场遇冷,内外交困,那段时间确实很煎熬。
我们不得不压缩成本、优化团队。但现在回头看,这场危机反而让公司在客户结构、业务模式和人效方面都实现了升级。
铅笔道:当时怎么熬过来的?
李六七:关键就三点:第一是保持坚定信心,第二是坚持做正确的事,第三是团队上下一心。
说到“做对的事情”,这不是临时起意。从创业第一天起,我们就没打算做简单的芯片贸易平台。2020年董事会决定转型一站式供应链,2021年果断切入制造领域,提供完整PCBA服务。这个决定救了公司一命!如果当时还守着贸易平台,以我们的体量根本活不下来。
关于团队上下一心,我举几个实在例子:
第一,最让我感动的是创始团队。从创业到现在,核心班子一个都没走。在最困难的时候:我们裁掉了20%-25%的员工,所有高管主动提出降薪一半(本来工资就不高,减半后真的只够基本生活费),没有一个人抱怨,反而都说“公司有困难,我们愿意分担”。
第二,我们推出了“135计划”,集中火力服务核心的新硬件客户,非核心业务坚决砍掉,
全员配合提升毛利率这些决定很痛苦,但正是靠着团队上下一心,我们才挺过来了。
通过这些调整,我们很幸运地实现了几个关键突破:虽然团队规模缩减了20%-25%,但我们的毛利总额不降反增,人效更是提升了30%-40%。业
务结构、客户结构和人效比都得到了明显优化。更让我们欣慰的是,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善也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,成功拿到了新一轮融资,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。
铅笔道:相当于公司完成一次整体的升级,然后拿到这轮融资。
李六七:这个事其实有先后顺序的。我们很幸运,早在2021年就布局了制造领域——要是等到2023年才动手就彻底来不及了。虽然23-24年行业遇冷,但我们这块业务反而逆势增长。说白了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:当时我们叫“业务优化”,现在看就是战略转型。最困难的时候,我们的PCBA业务硬是实现了翻倍增长。
铅笔道:你现在就是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什么?
李六七:我现在最关心两件事。
第一是业务规模化增长。在当前环境下,我们预计今年增速60%-80%,明年80%-100%,后年可能达到100%的持续增长。这个目标很有挑战性,但基于现有客户基础和业务能力,我们有信心实现。
第二是抓住“硬件AI化”和“AI硬件化”的时代机遇。关键是要在最早的时间窗口,用最正确的方式、投入最大精力来做这件事。这不仅是业务增长点,更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方向。
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铅笔道立场,亦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原文标题 : 独家!深圳杀出未来独角兽:融资1.5亿,全国第一

图片新闻
最新活动更多
-
5月15日立即下载>> 【白皮书】精确和高效地表征3000V/20A功率器件应用指南
-
免费下载立即下载>>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
-
7.30-8.1火热报名中>> 全数会2025(第六届)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
-
即日-2025.8.1立即下载>> 《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蓝皮书》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(第十四届)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【线上直播】技术赋能,创新引领 - NX 助力电池储能企业高效创新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